从喧嚣的市区出发,一路人烟渐稀,汽车慢慢隐入荒凉野外。行至一处山脚下,一个小院出现在眼前,这便是记者此行目的地——北部战区海军某油料中继泵站。
正值三伏,暑气逼人。打开车门,热浪扑面而来。该站三级军士长葛鹏带着3名战士走上前,还没来得及寒暄,营院裡突然传出几声犬吠。4名战士、1条军犬,就是这个小站的全部“有生力量”。
站虽小,责任却大。驻守战士不仅要承担上级随时下达的油料收发保障任务,还要做好日常设备维护保养工作。
葛鹏是泵站资歷最老的兵,其他战士都是他带出来的徒弟。“油料是‘战场血液’。与油料打交道,再谨慎也不為过。”这是葛鹏传授业务技能时的口头禪。
“经歷过险情考验,才更懂得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的重要性。”葛鹏告诉记者,一次收发油料作业时,油泵突然传出阵阵异响。凭借丰富经验,他判断可能是管线破损,立即组织对管线进行全面巡查,果然发现一处缺口。採取应急处置措施后,他们连夜报请机关选派专业人员前来维修,及时排除了安全隐患。
“现在,科技手段让油料监控、油罐维修等工作更加省时省力。”油料保管员、一级上士黄金宝介绍,在上级机关大力支持下,站裡安装了一套自动测量系统。该系统可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油料的液位、温度、密度等关键数据,自动传输至营区值班室监控终端。
营房后面,几个白色油罐高高矗立,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油罐旁的空地上,立着一块电子显示屏,屏幕被正午的太阳晒得发烫。记者轻点屏幕,每个油罐的各类信息实时呈现。
记者了解到,过去,官兵需定期攀爬到油罐上方,使用工具逐一测量油料数据,不仅耗时费力,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如今有了自动测量系统,隻需轻点鼠标,就能精准掌握每个油罐的状况,工作效率和安全性显着提升。
“三伏天,油料遇上高温,就像坐在‘火山口’,随时可能出情况。”葛鹏擦了擦额头上沁出的汗珠说,收发油料的机房空气不流通,执行保障任务时,他们要伴着设备的轰鸣声,闻着刺鼻的油料气味,汗流浹背地坚守在机房裡。
“科技是守护油料安全的最大助力……”油料器材保管员、中士何建森刚接过话茬,就被四周突然冒出的浓烟打断。不一会儿,记者眼前也是一片烟雾。事态紧急,记者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听到监控警报骤然响起。原来,这是上级临机组织的一场消防训练。
“快,‘起火’了!”站裡几名战士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他们根据监测系统提示,迅速赶到“火情”最严重的区域,密切配合灭火。葛鹏告诉记者,得益於手上这款集指挥调度、红外监测、智能报警等功能於一体的移动终端,他们可实时掌握安全态势、消防信息、气象信息等数据,為保障油料安全筑牢防火墙。
吃过午饭,几名战士带上专业设备,准备巡查管线、检查罐体。葛鹏介绍说,自动测量系统虽已大幅减少油料监测工作量,但实地巡查依然必不可少。尤其是围墙周界巡查、库外管线巡检,对确保油料安全至关重要。
山林闷热,没走多远,记者已是满头大汗。“这不算什麼,比这苦、比这累的活多着呢!”葛鹏说,夏季开展清罐作业,才是线℃左右的高温炙烤着密不透风的油罐,官兵身着防护服和防毒面具在罐内作业。任务结束,每个人身上的衣服都能拧出水来。
营区外不远处的山坡上,油罐与灌木丛之间横亙着一条防火隔离带。葛鹏说,这是他们用手锯、镰刀清理出来的。前几年,战士们巡查时发现,灌木丛中落叶密集,存在火灾隐患,便自己动手开辟出这条防火隔离带。
据悉,针对该站地处山林,任务区佔地面积广、防火压力大的实际,上级為油料罐区、露天泵站安装了具备全天候监控功能的热成像系统和森林防山火系统,能有效检测驻地周边火情。一旦出现烟雾、火情或热源,系统都会第一时间报警,為官兵快速响应、高效处置赢得时间。
说话间,司泵员、中士杨乃超打开背包,取出一架无人机。指尖轻点,接入围墙周界监控系统的无人机平稳升空,航拍画面同步传输到屏幕上。杨乃超一边紧盯画面,一边调整无人机姿态和速度,确保能清楚查看管线状态。
预警快速响应、信息实时回传、火情自动甄别……记者不禁感慨,有了科技赋能,油料保障更加智能高效。
更让记者感慨的是,尽管保障任务艰巨繁重,安全风险压力巨大,这个小站,已连续数十年保持安全无事故的纪录。守住安全底线的密码是什麼?营区墙上那句醒目的队训或许就是答案——全天候精细保障,无假日优质服务。
採访结束,记者正准备乘车离开,值班室电话突然响起,上级下达了新的保障任务。看着战士们有条不紊展开作业,记者深感,那管线裡奔涌的,不仅有宝贵的燃油,还有他们滚烫的青春、沸腾的热血……(毕笑天、付康)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版权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责任编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