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今天: 7月4日星期五

关于天神右翼吧为什么上热搜?

时间: 2023-03-06 14:20 作者:admin 来源:互联网 点击: 163 次

  请教个问题,我老公今年35岁,到组织部工作已经快10个年头了,去年刚被提拔为市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前几天,分管副部长突然找他谈话,问有没有想法到基层去锻炼下,推测是到乡镇,保底镇长,活动下会做党委书记。

  我老公说,他如果在组织部排队,提副处应该需要四五年,解决副部长要六七年,这是从目前情况推测的,需要再熬十多年,战线太长;到乡镇机会能多一些,但风险和压力也大,我和老公一直犹豫不决,想听听您的意见!

  组织部是最出干部的单位,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将“之一”去掉。因为组织部在培养干部以及推荐干部方面,有这么几大优势:

  一是提拔的事“门清”。组织部常年研究政策,对政策的条条框框门儿清;经常考察班子,对全市单位班子强弱,单位实惠与否门儿清;时刻想着“动人”,对哪个干部快到点,哪个干部要挪窝,哪个位置后劲足,哪个职位比较好门儿清。

  换句话说,组织部是干部提拔选拔任用的执行者和落实者,既是裁判员,还是运动员,部里不但知道哪个部门好、班子强、有位置,还会选好位置,更重要的是提前打造好条件,量身推荐位置,是不是太不要脸了。

  这是任何单位都不具备的,如果把体制内比作游戏,那组织部门一出场就带着这部游戏的全套秘籍,占据了天时地利,至于能走多远就看个人悟性了。

  二是干部的事“都懂”。现在的科级以上干部每年都要上报个人信息,包括父母、子女、家属单位和年龄,三代以内亲属处级或厅级以上干部信息,个人财产情况等,此外干部科还掌握着你从入职到现在的晋升简历,干部在组织部门眼中就是透明人。有了这些详实数据,哪些干部能力强,哪些干部背景强是一目了然的,通过这些就能综合判断哪些人是潜力股,并且很少出错。

  体制内最核心的资源是人脉和天线,一个人一旦官做大了、能量大了,主动攀附关系的就会趋之若鹜,结交的成本就比较大,还不一定巴结得上;而如果在在起步和上升阶段,就能跟他攀上了交情,不仅成本低,而且关系还比较牢固。所以,组织部门的干部一定不要浪费这个隐藏的BUFF,提前布局、提前动手,多结交一批高质量的领导干部。

  三是实惠的事“优先”。组织部门是干部的娘家,记住是“组织部门干部的娘家”。凡是在组织部门工作过的干部,都会在组织部挂号,一旦有合适位置就会优先考虑。大家可以关注下有组织背景的干部,几乎都是两三年一小调,三五年一大动,没办法呀,人家就是向着“娘家人”,换我干组织部长也一样。

  我去过一个地市,这个地市9个县市区,7个县级组织部长是组织部出来的,4个副书记有组织背景,其余的暂时未做统计。说明了什么?组织部门在提前布局,这个后面还要讲。

  四是求人的事“给面”。组织部门管干部、管考核,都是决定生死的权力,大家对组织部的干部都很尊敬,至少是面上很和气。我在县里的时候,组织部干部科科长到乡镇,只要没有特别重要的会,镇长都要亲自陪同,这就是排面。同时,组织部门出去的干部,部里的老领导、同事都是自己的资源,自己部门要动干部部里会给更大的自主权,遇到难事部门不给面子,请老领导出面,打个招呼,谁不给几分薄面啊。

  第一,不用担心你老公的前途。市委组织部干部科长,35岁,虽然不算特别快,但在市直绝对算是比较年轻的科长了,说明综合素质是没有问题的,这是继续往上走的基础。干部科长90%是要提副部长的,只是时间问题,背靠组织部这棵大树,即便到了基层,也不用担心放出去回不来这种事。

  第二,不必疑惑为什么放他下去。我前面说过,组织部门是培养领导干部的部门,不仅要培养,还要布局。因为现在选拔地方主要党政领导,原则上任上一级党政正职人选必须具备下一级党政正职经历。就是说想当县委书记、县长,原则上要做过乡镇党委书记,换句话说有乡镇党委书记经历的,在提拔县级主官上更有优势。组织部门作为政策的执行单位,敏感度自然要强过大多数部门,这种做法说白了就是优先布局,让优秀的干部到基层锻炼,为将来冲击更高的职位蓄积力量。

  一是留组织部。这条路的特点是稳。35科长,如果前面排队的不多,短则两三年、长则四五年就会提副处,然后再搞个三四年提副部长,然后等正处的位置,解决正处后两年左右外放市直部门。我们取个中,每一步按照三年算,解决副处3年、解决副部长3年、解决正处3年、到外放3年,需要12年左右,也就是45岁以后能外放出去,这是比较理想状态下的进步速度,如果某个环节耽误了外放年龄就会延长到50岁左右。

  这个年纪正处也算人中龙凤,但继续往上后劲就稍显不足,一般转两三个科局退休。如果冲击实职副厅失败,退休前一调,可以冲一冲二巡;如果能解决实职副厅,退休前有望解决一巡。

  留组织部缺点是工作比较累、熬人,阅历会比较单一点。组织部的科长虽然也算中层干部,但就是级别高一点的“大头兵”,依然是干活的主力,特别是组工口、干部口的加班加点严重,内卷很厉害,可以说在解决副部长之前依然会很累。同时,组织部门业务工作相对单一,了解干部却不一定与干部交往深,对干部工作之外的其他事务接触也少,算是以后向上走的短板。

  二是下乡镇。这条路的特点是出路宽但有风险。35岁到乡镇,三年后届中调整,一旦市委研究处级干部,极有可能出任副县长,运气好一点一步常委。我们按常规路子来,三年后副县长,五年大换届县委常委,再过三年届中调整副书记或常务副县长,五年大换届县长,五年县委书记,也就是说大约需要换届三次、15年,到县委书记。一旦到了县委书记,保底实职副厅,好一点市委常委,退休前正厅应该没啥问题,这是最理想的。

  第二种可能,进步慢点,到县长止步,会被安排到人大政协任副职或市直强势部门一把手,因为有地方主管的资历,一调保底,二巡有可能,一巡看天意。

  乡镇党委书记虽然也是正科,却是乡镇的一把手,管着一两百号人,基本上定方向、定思路,不用亲自上手实操。当然责任要大些,要承担安全生产、生态环保、信访稳定等职责,肩负着稳经济、惠民生、促发展的重任,相应地权力也大,一个镇的发展方向,镇域干部的提拔晋升,基本都能说了算,事务繁杂,接触人、接触事也很多,很开眼界、涨见识,特别是走上领导岗位,比如副县长、县长乃至书记后,掌握的资源、手中的人脉、阅历见识就不是组织部副部长能及的了。

  我只是列举了比较好的几种可能,稍微差一点就是组织部解决副处到市直任副职,乡镇党委书记或副县长水土不服,也回市里任副职,一旦到部门副职的位置,除非有很好的机遇很难转出去了,退休前好一点实职正处,差一点就是虚职了。

  留组织部,上限可能不如下乡镇,工作是繁琐了点,但胜在稳妥;下乡镇,上限更高一点,但风险和艰辛远胜组织部。如果你老公敢闯敢拼,就下乡镇干一番事业;如果喜欢谨慎守成,就留市委组织部。

  我建议你跟老公好好谈谈,根据你们的家庭状况、个人能力、职场规划、关系背景、当地实际等,匹配出更适合他的发展路径,这样才是更加明智的选择,而不是比较哪个岗位更好。

(责任编辑)

关键词:

栏目列表

社会新闻

更多>>

特色资源

更多>>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招贤纳士 | 投诉建议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