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汉基国际学校(CIS),许多家长和学生热衷称之为小型的中西合璧学校。作为最早引进IB课程的学校之一,CIS提供从小学到高中的完整IB体系(PYP、MYP、IBDP),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位于宝马山顶的校区设施堪称一流,拥有STEM创新中心、室内游泳池和攀岩墙等一应俱全。师生比例为1:8,教师平均资历超过10年,教学质量得以保障。
学校特别注重双语教育,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每个班级都有一名英语教师和一名普通话教师并肩授课。进入中学后,课程主要以英语进行,但普通话课程仍然保留。与此同时,十年级的学生还将去杭州进行为期一年的游学活动,深入体验中国文化。
小学生在中英双语环境中学习,课程涉及语言、数学、音乐等多个领域,采用“跨学科学习”模式,培养全面的双语能力。到了中学,7-9年级会开设中英双语历史课程,而十年级学生必须前往杭州学习一年,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12-13年级则集中于IBDP课程,注重批判性思维和领导力的培养。
每个班级配备拥有中英文母语的双班主任,实行双语同步教学,中文与英文课时比例相当。针对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学校还提供个性化的课程与评估。此外,除了常规的中文课程,学校通过杭州项目(十年级学生需在杭州寄宿一年)、中国周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并促进与内地学生的互动。
在香港,能够如汉基一般实现中英双语深度平衡的国际学校凤毛麟角。自幼稚园开始,学生便接受普通话和英语的同步教学,中文课程主要采用繁体字(部分年级辅以简体字),并为零基础的学生设置分级课程。然而,部分家长认为中文教学的比重在中学阶段下降过快,可能会削弱孩子长期的双语优势。
学校的学生多来自名流家庭(例如李嘉诚和刘銮雄的子女),校友资源遍布全球政商界,形成高净值的社交圈。学校不时组织名企参观和国际峰会,帮助学生积累宝贵的人脉资源。
汉基的毕业生分布在全球Top500名校中,约50%进入美国大学(如哈佛、耶鲁),30%去英国(如剑桥、牛津),其余则前往加拿大、香港等地。学费在14万至23万港币/年之间,从幼稚园到13年级的总支出约为300万港币,还有债券(二手市场价约1000万港元)和“大湾区创新实践费”等附加费用。CIS的债券并非强制,但仅持有债券并不等于保证入学,它仅仅提供了一次面试优先权。许多人购买了债券却未能通过面试,同样也有不少未购得债券的学生能够成功入学。
持有提名权的校友子女将优先录取,普通家庭则需通过严格的笔试(中、英、数三科)及面试(英语阅读问答或中文对话),中学申请者还需提交英文手写自述,其竞争激烈程度堪比藤校。
作为香港国际教育领域的标杆,汉基在双语整合和全球资源方面毫无可替代之处,但其高昂的费用和精英化的倾向,可能成为普通家庭的“双刃剑”。建议家长在考虑孩子的语言能力、升学目标及家庭经济状况时,做出综合决策,避免盲目追逐“名校光环”而忽略了匹配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