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促进物价水平合理回升”这一表述格外醒目。要知道,在一季度报告里,相关表述还是“保持物价平稳运行”。这种变化绝非偶然,央行如此罕见地点名“物价回升”,究竟传递出怎样的信号?这与我们每个人的钱袋子密切相关,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自己的钱会因此贬值吗?
从当前的经济数据来看,物价问题确实到了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步。2025年上半年,CPI同比仅上涨0.7%,到了6月,单月涨幅更是回落至0.2%;而PPI已经连续11个月处于负增长状态,6月同比下降1.8%。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货币供应量的情况,截至6月,M2(广义货币)同比增速高达12.1%,但货币流通速度(GDP/M2)却降至0.48的历史低位。这意味着大量资金淤积在金融体系内,并没有有效进入实体经济发挥作用,货币传导机制亟待结构性优化。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央行专门建立了“宏观经济与物价走势会商机制”。宏观分析师指出:“需求偏弱是当前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而需求偏弱的一个结果是物价偏低。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到了‘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2024 年 12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高度重视物价,并指出‘注重目标引领,着力实现增长稳、就业稳和物价合理回升的优化组合’。而提升物价需要提振需求,因此决策层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 2025 年经济工作的首位,并要求‘大力提振消费’。总的来说,提需求、抬物价将是 2025 年的经济工作的核心关注点。” 促进物价合理回升,成为了当前货币政策的重要发力点。
为了推动物价回升,央行在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上也做出了相应调整。与一季度强调“强化逆周期调节”不同,二季度报告更注重“结构性工具提质增效”,并且删除了一季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表述,转而强调“存量政策落实”。
后续政策将主要围绕三个方向发力:一是在科技金融领域,新增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二是针对消费支持,延续实施消费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三是助力普惠小微,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延续至2026年末。
有券商分析人士表示,政策稳经济的态度明确,预计将有更多措施来支撑经济平稳增长。财政将更加积极,重点支持基建、消费 “以旧换新” 及债务化解。货币政策适度宽松,降息降准可期。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将加剧外汇市场波动与资本流动风险。新增再贷款工具规模较一季度缩减 35%,配合地方化债推进,总量宽松或阶段性退坡,这意味着结构性工具将在货币政策实施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通过精准发力,为物价回升创造有利条件。
存款:实际收益恐“缩水”。物价的变动直接关系到居民存款的实际购买力。若物价维持当前水平(CPI同比0.7%),按1年期定存基准利率1.5%计算,10万元存款实际收益仅80元(扣除0.2%通胀);而若物价回升至2%的政策目标线,存款实际收益将转负。这也就意味着,居民手中的存款很可能面临购买力衰减的情况。
房产:不同城市境遇大不同。从房产市场来看,房企融资端受到限制,房企贷款同比下降6.2%。克而瑞地产资金链压力模型显示,三线城市房价或面临承压。因为三线城市本身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人口吸引力不足,在房企融资收紧的情况下,市场调整压力会更大。而一二线城市由于经济实力较强、人口持续流入等因素,房地产市场有望保持相对稳定。
股市:消费板块或有机遇。股市方面,消费链有望受益于政策调整,食品饮料等行业的PPI-CPI差收窄,企业利润空间可能得到改善。中信证券通过消费股历史回溯分析认为,必需消费板块可能获得超额收益。不过,股市的整体表现还受到宏观经济基本面、企业盈利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板块的走势会出现分化。
黄金:对冲风险属性凸显。对于黄金而言,实际利率的变化是影响其价格的重要因素。尽管目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但世界黄金协会中国区研报指出,在当前政策环境下,黄金的对冲价值有所提升,可作为资产配置中对冲风险的选择之一。
债务:房贷族需关注利率变动。房贷人群面临着不对称的风险。若LPR维持不变(8月20日将报价),30年期100万贷款月供约4832元;若未来CPI回升触发加息(银河证券个贷测算模型显示概率15%),利率每升25BP,月供将增加147元。
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可适当配置一些流动性较好的资产,如货币基金、活期存款等,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需求。同时,关注高等级信用债,在利率环境变化中把握收益机会。
风险偏好中等的投资者,可关注消费链中的优质企业,尤其是必需消费板块,这些企业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在物价回升过程中可能会有较好的表现。
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可少量配置黄金等具有对冲属性的资产,同时密切关注科技领域的投资机会,政策对科技金融的支持可能会为相关企业带来发展动力。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央行政策调整本质是“防御性促通胀”,旨在修复被疫情和债务周期打断的价格传导链条。普通投资者需保持理性,关注猪粮比价(现为5.8:1预警线)和铜金比价(现暗示弱复苏)等先行指标,避免盲目跟风投资。
总之,央行罕见点名“物价回升”,背后是复杂的经济考量。对于普通人来说,与其纠结于钱是否会贬值,不如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资产配置策略,积极应对市场变化。
(责任编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