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外出赚钱养家/职场创业打拼,而女性则放弃工作,做全职太太。丈夫具有家庭的绝对掌控权,定期支付妻子家庭开销费用;妻子家庭地位从属、资源/经济处于依附角色。
适合人群:男方具备较高的社会阶层、收入水平、经济条件,而女方又自愿放弃职场/工作,双方都比较认可这种模式。
比如,李先生是某集团高层,李太太辞职在家,全职带娃,老公给她开了副卡并叮嘱她:“家里开销随便刷。”
比如,我那几个已婚男同事,每月工资都上交,不过他们也笑道:“我轻松啊,不用操心,老婆全管。”
问题:有了孩子,或者父母有生病、养老问题,隐藏的成本和矛盾会逐渐暴露,导致算不清,彼此心理失衡甚至激烈矛盾。
适合人群:彼此高度信任,收入差距可协调,认同“婚姻是我们一起的事”,有共同长期目标(买房、育儿、养老)。
现实案例,同事萝卜和她老公,两人每月将约定好的工资先打到共同账户,再各自留小金库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线硕,互联网大厂产品经理。从校园恋爱开始步入婚姻,和男友(现在的老公)开支AA。恋爱期间,彼此都能够接受。
但当她一个人在上海待产,生孩子签手术单那天,丈夫匆匆赶来,竟对着她犹豫着问:“这麻醉费,是算在你账上,还是我账上?”
现实中,这些隐形成本,往往大多数是由女性承担,这种模式下的女性一边承受职场高压,一边又承担家庭重担。
,男性仅2.0小时,女性为家庭无偿付出比男性多65%。AA能算清一顿饭,却算不清这些隐形家庭付出。
当家庭矛盾出现时,彼此更像账房对手,而不是同盟,很容易针锋相对的对账,而非相互托底、相互支撑。
现实里,女性首胎后平均收入下降 27%,而男性几乎不受影响。——2020年CFP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北京社科系统的研究(2022)提到:离婚一年后女性家庭收入平均下降 42%,而男性仅下降 18%。
财富层面,瑞银《女性财富报告》(2023)指出,在中国,女性掌握的家庭可投资资产大约只有三成,很多家庭在传承上仍默认“儿子优先”。
职场上,国家统计口径的2022年数据显示:女性平均工资约是男性的71.6%,“玻璃天花板”依旧明显,中层管理里女性只占约22%。
双职工家庭,女性会承担许多看不见的损耗,这时候再搞一刀切的AA,就等于在“显性账单 + 隐性消耗”上双重吃亏。
欧美这边,常见的是两个人各有独立账户,再加一个家庭共同账户(房贷、孩子、日常开销都从这儿走)。
更关键的是,人家法律兜底做得比较细:婚内所得视作共同财产、离婚时可按规则分,抚养费的执行也更严格,女性的基本权益更有保障。
中国这边,法律也规定婚后财产共有,但现实习惯常常是“一方管账”,保障依赖良心责任而非社会制度;社会对严格AA的接受也偏低。
(责任编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