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今天:

以好作风积聚强军正能量

时间: 2025-07-01 16:07 作者:admin 来源:互联网 点击: 163 次

  作风优良塑造英雄部队,作风松散搞垮常胜之师。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我党我军不仅形成了一系列优良作风,而且积累了作风建设的宝贵经验。在我军建设“十四五”规划收官、攻坚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关头,强调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对于铸牢政治忠诚、坚定强军信念、聚力练兵备战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信心,坚定不移抓好落实,持续以好作风积聚强军正能量。

  军队作风揭示军队属性、体现军心士气、反映胜战能力。作为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蕴含着我军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新征程上,大力加强作风建设,弘扬和传承人民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关乎军队建设全局,关乎军队能打仗、打胜仗,关乎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胜利实现。

  好作风是永葆我军性质宗旨本色的根本所在。作风优良既是人民军队红色基因的外化体现,也是确保我军听党话、跟党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从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到延安整风运动的思想洗礼;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熔铸纪律铁规,到新时代强军征程中“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政治宣言,作风优良始终是我军的政治优势和鲜明标识。在人民军队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培育和形成的优良作风凝结着听党指挥的忠诚品格,体现着敢打必胜的血性胆魄,彰显着服务人民的根本立场,成为了我军永葆性质宗旨本色、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法宝和可靠保证。唯有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锤炼过硬作风,才能确保人民军队的本色永不褪变、宗旨永不动摇、方向永不偏移。

  好作风是提升部队战斗力的内在要求。作风与战斗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战斗力的基本构成是人与武器,其中人始终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而由人的精气神凝结的作风更是战斗力中最宝贵的内核。人民军队从革命战争年代一路走来不断取得胜利,屡屡创造战争奇迹,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以优良作风作保证。新征程上,唯有抓好抓实作风建设,让好作风融入备战打仗全链条,人民军队才能在关键时刻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

  好作风是支撑军队全面建设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人民军队积极响应,经过不懈努力,刹住了一些多年未刹住的歪风邪气,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顽瘴痼疾,清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作风建设不断向上向好,新风正气不断上扬,深刻改变了人民军队的形象面貌。实践证明,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既需要硬实力的“钢筋铁骨”,也需要软实力的“气血经脉”。唯有以作风建设的“四梁八柱”撑起强军事业的大厦,在赓续弘扬优良作风中锻造政治定力、锤炼能力素质、砥砺担当品格,才能实现我军建设全方位跃升,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提供强劲动能。

  军队要强起来,作风必须过硬。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形势如何变化,保持优良作风始终是推进强军兴军的重要保证。在世情、国情、党情、军情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今天,保持优良作风,确保我军血脉永续、根基永固、优势永存,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以好作风塑造良好形象。军队形象由军队性质、宗旨、使命、任务等决定,同时也与军队作风息息相关。好作风是一面旗帜,人民群众对军队的评价,首先是看其展现出来的作风。一支作风优良的军队,能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作风松散则会严重损害人民军队的形象,进而失去群众基础。因此,必须驰而不息抓好作风建设,以好作风塑造良好形象,用实际行动让作风优良成为人民军队最亮丽的名片,始终做人民群众信赖爱戴的子弟兵。

  以好作风增进官兵信任。“人心齐,泰山移。”官兵关系影响部队建设和发展,而作风好坏决定人心向背。一支部队作风好,官兵关系就密切,部队就有凝聚力战斗力;作风不好,官兵关系就会不和谐,彼此就会失去信任,部队建设也就不可能会顺利。可以说,官兵上下一心、彼此互信是战斗力的黏合剂,而好作风正是建立信任的基础。因此,只有不断强化作风建设,才能把广大官兵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甘苦与共、生死与共的战斗情谊,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以好作风提升工作效率。好作风不仅是勤勉敬业的工作态度,也是严格要求的行为习惯,还是担当尽责的引擎动力。好作风不仅能提升领导力执行力,也能激发创造力战斗力;相反,作风松散则会导致管理混乱、训练敷衍,最终难以形成真正的战斗力。当前,我军正处于“十四五”规划收官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关键期,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必须把作风建设抓紧抓实,通过理顺各种关系和凝聚官兵斗志,将广大官兵的干劲动力充分激发出来,提振干事创业精神状态,为强军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把加强风气建设、保持优良作风这根弦绷得紧紧的,保持高压态势,坚持强势推进,确保歪风邪气无处遁形,以好作风不断积聚强军正能量。

  坚持以“关键少数”引领作风转变。改进作风能否取得真正的实效,关键是看领导干部能否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加强作风建设,必须从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抓起严起,抓上促下、以上率下。要突出解决学风这个“第一个重要的问题”,坚持领导干部先受教育、真受教育,走开原着研读、理论精讲、反思辨析、对策研讨、旁听督导的学习路子,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要持续深化领导干部思想整风,紧盯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官德人品等思想根子上的问题,加强是非辨析和思想清理,彻底纠治受流毒沾染的思想沉疴和行为惯性。要督促领导干部大兴调研之风,用好调查研究“深、实、细、准、效”五字诀,切实纠正脱离时代、脱离官兵、脱离实际等主观主义做派,以自身求实务实带动官兵实干担当。

  坚持以问题导向深化作风整治。作风建设的成效,必须体现在解决问题上。要狠抓战斗力建设治虚打假,坚持向一切损害战斗力的痼疾开刀,着力纠治脱离实际、不讲规律、做表面文章、出虚假政绩的偏差错位,切实端正训风、演风、考风,推动全部精力向打仗聚焦、全部工作向打仗用劲。要完整准确理解把握军队好干部标准,坚持立德树人、为战育人,贯彻全链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求,大力解决影响选人用人深层次问题,纯正选人用人风气。要坚持一体推进“三不腐”,持续重拳纠治“四风”,从严惩治遏制顶风贪腐,及时消除影响奋斗精神、消解革命意志、弱化担当劲头的消极因素。

  坚持以严明纪律夯实作风根基。军队作风优良,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军纪严整。加强作风建设,必须要把纪律规矩严起来,让铁纪“长牙”、发威,确保党纪国法军规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要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要着力夯实强军之基,把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针贯彻落实到部队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狠抓条令条例和法规制度落实,强化全军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各种行为。要下大力气整肃军纪,认真解决管理松懈、作风松散、纪律松弛等问题,保持部队正规的战备、训练、工作和生活秩序。

  坚持以制度保障巩固建设成果。作风问题往往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必须从制度层面找到治本之策,依靠制度来巩固成果。要善于运用制度建设推进作风建设,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要自觉把制度约束作为刚性约束,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切实从体制机制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风的漏洞,引导官兵把遵章守纪内化为自觉、外化为行动。要建立监督反馈机制,通过官兵监督等渠道,及时发现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并调整优化,让制度在动态发展中持续发力,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这项调查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记者邱玥25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

  6月24日,“应急使命·2025”极端灾害事故场景新质救援能力检验性演习在黑龙江省东宁市、河南省濮阳市等地举行。“源网荷储”应急供电中,国家电网运用新技术、设备,实现小型水电站“黑启动”“光伏+储能”协同供电,保障重点区域电力供应。

  研究团队通过发育表达分析、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在甜菜孢囊线虫早期寄生阶段鉴定出两个关键分泌效应蛋白——Hs28B03和Hs8H07。该研究首次发现,植物寄生线虫会“劫持”植物细胞的“垃圾处理系统”——泛素化系统来摧毁免疫。

  24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杨作仁研究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柳小庆研究员,合作创制了可生产虾青素的工程棉花。

  “智慧光源大脑”是国内首个同步辐射人工智能数据解析平台,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同步辐射实验产生的海量复杂数据。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半年,近日,有媒体采访多位科研人员,梳理新科普法落实效果。受访的多位科研人员表示,新科普法为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6月初,依托东南大学共建的南京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6G广域低空覆盖的无蜂窝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赋能低空经济、数字能源、智能制造等应用场景,有望催生千亿级产业链,助力南京打造“6G之城”。这是东南大学勇挑硬核科技创新大梁,支撑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缩影。

(责任编辑)

关键词:

栏目列表

社会新闻

更多>>

特色资源

更多>>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招贤纳士 | 投诉建议 | 联系我们 |